服務熱線
13253647785
0371-88885159
客戶至上
解決方案支持:
任老師 13253647785
聯系郵箱: zzbdqx@126.com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資訊
防溺水 · 保安全
淹溺是指人的身體特別是頭面部被迫持續淹沒在水或其他液體中受到傷害的狀況。據統計,淹溺是全球兒童和青年十大主要死因之一,每年約有37.2萬人溺水死亡。更是15歲以下孩子意外傷害致死的首位原因。
淹溺致死的原因
1.水、藻草和泥沙隨呼吸進入呼吸道或肺內,阻礙氣體交換。
2.寒冷、驚嚇、水的刺激引起喉部反射性痙攣、造成窒息。
為什么會發生淹溺?
1.不慎落水:人在水源附近工作或生活時不慎落水,或被各種因素(如山洪、海潮等)沖入或卷入水中。
2.滑至深水處:不會游泳的人在淺水處工作或玩耍時不慎滑入深水處。有時,不會游泳的人在淺水處失去平衡,也可能發生淹溺。
3.游泳意外:各種因素導致會游泳者在游泳時發生意外,喪失了使自己的頭部浮出水面的能力。
4.放棄生命:輕生者自己投入水中。
哪些人容易發生淹溺?
1.近水者
2.游泳及潛水者
3.男性
4.缺乏監管的兒童
5.輕生者
預防溺水知多少SAFE
牢記防溺水措施“六不準”
1. 不私自下水游泳
2. 不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
3. 不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領的情況下游泳
4. 不到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水域游泳
5.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 不擅自下水施救
外出前要確保家長做到“四知”
1. 知去向
2. 知同伴
3. 知歸時
4. 知內容
會游泳的要記住六種情況不游泳:
1.水況不熟及條件惡劣的水域
2.飯前飯后:空腹無力,飽腹則易發生胃痙攣
3.劇烈運動后,體弱、感冒、情緒不佳時
4.有以下疾。喊d癇病史、高血壓、心臟病等
5.雷雨天氣
6.水太冷
要求不忘記
1.了解水況:深水、旋渦、水草、暗石、洞穴、血吸蟲等處不能下水,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近岸水域游泳;
2.自測游泳能力:量力而行;
3.做好準備活動:下水前要熱身,活動身體,再開始慢游;
4.注意休息:最好每30分鐘離開水休息一次,總游泳時間控制在2小時左右;
5.非跳水專用泳池不跳水
溺水自救
發生抽筋:
1.立即采取仰泳;
2.向背側板直手指或腳趾:可將屈曲的手指或腳趾向背側板直3~5分鐘;
3.按摩局部肌肉:用手反復按捏抽搐的肌肉。
遇到險情:
1.水草:不可強行突破,人被纏住手腳極易導致溺水;
2.旋渦:遇旋渦時立刻以自由泳或仰泳的姿勢從旋渦邊緣奮力沖出去。
求救方法:
1.及時呼救:當自我感覺不對勁時,立即呼救,千萬不要勉強堅持;
2.拍打水面引起注意。
第一步 叫
如果發現有人溺水,千萬不要貿然跳到水中施救。要立即高聲呼救,獲得幫助,并撥打電話報警,呼叫急救服務。
第二步 伸
救助時,救助者首先要保證自身安全,充分做好自我保護。盡量在岸邊進行施救。近距離救援:可以將褲帶、樹枝、毛巾、竹竿等伸給溺水者,把他拉上岸。為了避免刺傷溺水者,伸出工具時要從側面移動。
第三步 拋
遠距離救援:可以采用拋擲法進行救援。用繩索把溺水者拉上岸,或者把空的礦泉水瓶、塑料桶、救生圈、木板等拋向溺水者,幫助溺水者借物漂浮在水面上,等待救援。
第四步 劃
如果現場有小船、竹筏等,受過必要訓練的專業救援人員可使用工具劃向溺水者,要從側面接近,并且從船尾把溺水者拉上船。
第五步 游
在沒有任何救助工具可以利用的溺水現場,救護者需要下水救援時,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在確保自身安全、最好有同伴協助并且攜帶浮具的情況下,再跳到水中進行救援(確保自身安全,做好充足準備)。
上岸之后,讓溺水者平躺在地面上,迅速幫其清除口鼻異物。
無須控水!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水會作為異物阻塞氣道。
無呼吸心跳的溺水者救援方法:
立即開放氣道,給予2-5次人工呼吸。
然后從胸外按壓開始進行心肺復蘇。每5個循環(30次胸外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為1個循環)判斷心肺復蘇效果,如未恢復呼吸心跳,持續進行心肺復蘇。
如果在溺水現場能取到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可在心肺復蘇過程中使用。擦干溺水者胸部,然后固定好除顫電極片,并根據除顫器上的提示施以電擊。
有呼吸心跳的溺水者
意識不清楚的情況下,應盡量將其保持側臥位,清除口鼻異物,保證呼吸暢通,密切觀察呼吸和心跳變化。
意識清楚的情況下,保證呼吸通暢,實施其他救護措施。
自主能力正常者,可協助其自行采用催吐方法排出胃內水,催吐有致誤吸的風險,救護者應隨時觀察溺水者。
注意事項
不要輕易放棄搶救,特別是低體溫情況下,為溺水者保暖,搶救應堅持到醫務人員到達現場。
來源:人道北疆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 by 鄭州北斗七星通訊科技有限公司 AllRight Reserved 豫ICP備14026701號-1
公司地址:河南省鄭州市高新區長椿路11號國家大學科技園(地鐵1號線梧桐街站A口) 解決方案支持:13253647785 郵箱:zzbdqx@126.com